从《范巨卿鸡黍生死交》到《雨月物语之菊花之约》

从《范巨卿鸡黍生死交》到《雨月物语之菊花之约》

事情的缘起是听说石田彰近期出了张古典故事的朗诵CD,名为「雨月物語〜菊花の約〜」的。以我对朗诵CD的好感和对古典的热情,自然很感兴趣了。然后因为别人的一句评论,忽然觉得这故事非常熟,果然是仿写了三言二拍当中的一个故事《范巨卿鸡黍生死交》的。

故事主要在歌颂范巨卿与张元伯的友谊。先是范巨卿为了履行和张元伯的约会而自刎(只是因为据说魂魄的行动会快些,可以褰上和好朋友重阳的聚会),然后张元伯又为能和范巨卿葬在一起而自刎。就是题目中的“生死之交”了。现在似乎一切古代提倡歌颂的东西都会让现代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,所以不知道这个故事会不会被鄙视,但确实,能感动人的。

这故事的原始素材并没有这样激烈,在文献中,范巨卿是本人来实践和张元伯的鸡黍之约,张元伯死后(不是范),范巨卿也只是千里送葬,为修墓树而已,以死而报的情节是没有的。那么小说家为什么要写的这么惨烈呢?学者们说,一方面是原始素材当中张元伯称范巨卿为“死友”,称其他人为“生友”给了小说家启发,另一方面是为了和另一个《羊角哀舍命全交》的故事作对应。

中国文学的最重要主题之一,就是友谊和友谊的背叛。不管是歌颂什么谴责什么,人类总归是孤立的,人际总归是隔绝的,最为深厚的友情,也无法彻底的交融。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质,就是心理现象上的“朋友的悲哀”。所以小说创造了这样的情节,为了达到高尚的友谊,主人公们不惜舍弃宝贵的生命。这种对友谊的激烈态度,对生命的超越,让读者深为震动,迷住了心灵。

同样迷住了上田秋成,在他的《菊花の約》里「雨月物語 卷一」里他采用了这个故事,仅改动了一点,日版的范巨卿——赤穴,是因为受到软禁而不能去赴约,而非是原作中忙于糊口忘了约会。学者们认为这是弥补了漏洞的高明改动,但也有人认为原作更有人性的真实感和努力的人为性。

为什么小说要这样歌颂友谊呢?因为他们也深深感到了朋友的悲哀?一般的友谊,甚至不能超越利害关系,马克吐温说:“要是不借钱的话,神圣的友谊是这么稳固,融洽,忠诚,持久,矢志不渝。”但对于真正高尚的友谊,唯一的困难只存在于人际的隔绝状态,这种孤立,与生俱来,至死方休。生命存在则无法消除。这种宿命,就在小说中获得理想的解决,于是主人公们纷纷舍弃生命,获得对“朋友的悲哀”的超越。似乎要告诉我们,只有死亡,才能填补朋友间的那道鸿沟。

可是现实中,大抵都是珍视自己的生命的,所以,消除的理想,也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实现了。这类小说催人泪下的效果,恰恰源于此阿。
 
以上观点和语句,参考邵毅平著《洞达人性的智慧》一书,是讲中国的智慧系列中的一本。以前读的时候,非常受启发和震撼,如果有兴趣的话,都该去读一读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