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的前世

京都的前世全在一部源氏。


那日下午无聊,原说去京都文化博物馆随意看看,谁料正褰上个源氏的版画展,结果看了很久。那博物馆只开了两层,三楼算是特别展,二楼是常设的历史展,不管在哪处,都觉得他们说阿说阿,便说到源氏。笑,也许那是平安京浓墨重彩的一枝?然后让日本人思念到如今的?
惭愧得很,源氏物语我居然未曾拜读过,连有哪些人物也都不知。就这么懵懂而勇猛的,冲去看画了。


所以开始像个傻瓜似的,还不知道这个展览好在哪里。只因为看到介绍说,这是现存最全的一套,于是暗想,难道是把全书都画了,因而希奇?但到底没有那么多的,我一边很认真的看陈列的那几十块板子,一边心里暗想,怎么啥名堂也看不出来的?就看到块块木板上团团线线的颜色,画的什么一点不知。纳闷,难道这东西也如同现代艺术那么晦涩难懂?我眼里皇帝新装般的啥也没看到,顶多如同盘古开天地前的一块混沌。


板子看完,终于出现了点我看得懂的,一张纸上印着简单的线条,标着是"东屋"的一幅插图。上面的人物陈设我看明白了,只是线条风格简略朴拙,如同线装书里的一幅白描插画。接着陈列的一张也是这图,只是忽然某处点了颜色,再过去一张,又在某处染了点颜色,呵呵,原来如此,这就是他们所用的技法,于是一张白纸慢慢颜色鲜明了起来,你一路看去,有时甚至要猜,这相邻两张难道不同?注目很久发现,原来那美人的裙裾上忽然染了一点点紫晕。看这张图一点一点的加重了颜色,于是到了四十多张的最后,就如同素面美人终于盛妆出来,是日本画里常见的那么繁复绚丽的一张,然后你回头看看那一长列的来处,每次只是加了一种颜色而已,于是很足惊叹了,就比如说平安京的贵妇们的锦衣,你看到了那么多的颜色,没想到她里面细细密密深深浅浅穿了十二层。


除了画,还有一页的文字,虽然没有那么多颜色,但居然背景也是层层染出来的。


已经赞叹了,且因为大厅里正播着关于这画的纪录片,于是不妨坐下一看,这一看,就把赞叹看成了惊叹。


这才知道我原以为那层层上色的步骤大约是画的,其实完全不对,原来全靠着我方才不明就里的那几十块木板,原来那木板都对应了画上的每一种颜色,一幅画经了这几十次的拓印才完成。原来我看不懂的那些大团的碧绿是美人衣衫,看不懂那些暗沉的形状是廊柱庭院,看不懂青丝粉面,看不懂绣锦朱帘。


那老人拿过一块板来,涂上调色,然后将纸覆上,仔细按好,然后一揭起来,果然染了该染到的那一点。


漂亮到什么程度,便说美人衣裳饰金,就果然用了那极薄极薄的金箔,纸上若干点涂了胶,金箔覆上就沾着,随后奢侈的一拂,看那不要的部分散落下如同金雨。


细致到什么程度,便说那印了一页文字,墨色的几行草书先印了,随后这同一张板子,再拿了稍深的墨,只在几个细节处涂抹,再次印上,于是显得这几行书也有了字迹深浅,如同真的书写出来的那样笔墨流动,看看这效果,居然没有重了影,干干净净,分毫不差,让人叹服。


我便叹服了,以至于褰快回过去从头又看了一遍,方才牛嚼牡丹,现在才知道好处,越看越赞。


再想想,一幅画,便要刻四十多块樱木的板子,那么多的章节,尽管年月久远,有些纷失不全,但还是叹为观止了。


接下去便参观了其他的章节的几幅,比如柏木,蓬生,鈴虫,橋姫,早蕨,空蝉。。。


其实这技法倒不仅限源氏物语,比如看到了几帖妙法莲华经,让我更加喜欢。或者是,工整的正楷我终于看了明白?笑。经卷是文字的,因而显得素朴雅致,但卷边的装裱就用了这版画的技法,错落有致的点缀了美丽的各种图案,看那莲花精妙绝伦,很是喜欢。经卷上金箔照例也用的多,几乎遍洒,让我艳蚸不已,哈!


当时心情很是鼓荡着,好想让别人也能看到,于是心道,若有这图画的复制品卖,我是必买的。很好,他们没让我失望,马上就看到陈列了一室的花花绿绿的,也有书籍,也有织物。那真的好东西,又重又厚如城砖的画集,它的份量和价格,我都不用想了。


最后是买了好多张明信片。赫赫,博物馆没得摄影,我买了这个,好带回了家来。


京的前世已经消逝在千年之前,留了点神韵相思,被我带了一点点家来。